他思忖片刻,就下定了决心了。
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他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局面一步步逼得这里了。
关中局势崩溃太快,更不要说崩溃的原因是宋晟的倒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南京岂能没有反应,李景隆已经通过自己的渠道得到了一些消息。那就是南京朝廷已经决心派出很多监军,到各处驻守,确保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甚至很多锦衣卫都已经离京了。
锦衣卫这柄神兵利器,在朱允炆的手中早就生锈了。但是即便是生锈了。但依旧能够杀人的。李景隆做贼心虚,而且很多事情,李景隆还是留下了很多破绽。
这也是必然的。
毕竟,李景隆的体量太大了,动作太多了。也是朱允炆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的事情,才拖得这么长一时间。
他不担心别人的危险,只担心自己的危险。
其次,就是价码的问题。
宋晟已经倒戈了。
如果说梅殷的倒戈是意外,宋晟的倒戈就是必然了。很多事情都是冲在前面有赏赐,落在后面就不行了。如果李景隆在犹豫,很有可能连第三都算不上,那个时候才更凄惨了。
所以,李景隆一定要抢先。
更不要说,还有人情关系。
就是梅殷的。
李景隆与梅殷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梅殷的叔父梅思祖都是开国大将,一方统帅,李景隆虽然没有尚公主,但是他父亲是朱元璋的外甥,说起来他奶奶也是公主。
他们才算是一个圈子的人。
他在汉中期间,与梅殷交手数次。
李景隆一点也没有留手。李景隆的领兵能力只能算合格,在梅殷手中没有占多少便宜。但是打仗归打仗,李景隆与梅殷两人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
双方都在叙旧,虽然没有说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但是有些事情不用说。
李景隆虽然与姚广孝搭上关系了。但是未来要更多选择才好。他与没有之间,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所以将来抱团也是一定的了。
而今梅殷写信劝降他了。
特别指出,他而今投降的好处。
梅殷倒戈,河西失陷,宋晟倒戈,关中沦落过半,他再倒戈,汉中非南朝所有,更能打开四川门户,最重要的是,关中地区没有了汉中在后盾,是支撑不了多长时间的。
而关中沦落之后,北军就可以绕行所谓的黄河防线,直扑江汉之地,一旦占据上游之地,南京之亡,就指日可待了。
从战略形势上,南京方面就恶劣到了极致。
而如此大面积高级将领倒戈,必然引起连锁反应,更重要的是,为被北京锁定胜局。
而今战事打到这个地步,虽然从军事上来说,北军占据优势,但是优势仅仅是优势,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南北朝了。失去了北方平原,东南足以立国。
很多人依然对南京有信心,最少能南北并立。
但是一旦汉中四川为北方所有,还能保持信心的人,少之又少了。
这种情况下,李景隆的功劳有多大。
而一旦北军在其他方面取得战略胜利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李景隆得到好处也会减少。
至于价码,梅殷不建议李景隆给北京提条件,建议他是因为大义而倒戈的,而不是荣华富贵。
原因很简单,而今的李景隆还少荣华
富贵吗?
曹国公府在南京新钞之战后,富甲天下,国公也是到顶了。可以说荣华富贵这东西,对李景隆来说已经够了,他而今更需要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权力。
而权力要怎么得到,自然是讨好拥有权力的人,也就是北京朝廷了。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个道理,李景隆也是知道。他只要让南京朝廷欠下他人情,将来朝廷上有他一席之地,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