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师门大牛(1 / 2)

相宝 炎宗 1760 字 2022-10-03

卢灿上辈子身处京城收藏圈,哪能不知道张博驹老先生的旧闻?

有关张博驹的传记太多太多。

出生书香世家,其生父为项城才子。

过继给伯父张镇芳,而张镇芳是清末权贵,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左膀右臂,袁的财经主管,以及民/国初年两次复辟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张博驹本人同样文采风流,是民/国初年有名的“京城四少”“四公子”。

他的收藏故事很多很多,但最震惊世人的是他的惊人义捐。

建国后,他陆陆续续将自己所喜爱的藏品捐献或转让出来。京城故宫共计收藏有张老先生《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西晋陆机《平复帖》卷

隋展子虔《游春图》

唐李白《上阳台帖》

唐杜牧《赠张好好诗》卷

宋赵佶《雪江归棹图》

宋范仲淹《道服赞》卷

宋黄庭坚《诸上座帖》

宋蔡襄自书诗册

宋赵孟坚《行书自书诗》

元赵孟頫《千字文》。

明唐寅《王蜀宫妓图》

他的这些藏品,一举将京师故宫在高端字画方面,拉到台北故宫同等级水平。

令人叹息的是,在捐献或转让藏品之后,张老依旧…被划为“右派分子”,连遭批斗。

章伯钧先生的幼/女章诒和,在回忆录中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

“伯驹因为两首金缕曲,成了现行反革命。关了八个月,最后做了个‘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遣送舒兰乡下。人家农村不收,才又回到北平的。什刹海的家,也不像个家了。抄家时红卫兵,造反派,街道居委会串通一气。凡能拿走的,都拿走了。房子拿不走,就叫外人搬进来住。四合院一旦成杂院,日子就难了。你家来什么人,你说什么话,家里吃什么东西,都有眼睛盯着。”

老先生从此过上二十多年被“海淀大妈”监视的生活。

呃,他的平反,应该就在今年。

可惜,老先生好日子过不了多久——一年多以后,他因为一场感冒,转为肺炎,最终遗憾离世。

张博驹一生有三疑,在京城收藏圈层引发广泛讨论。

其一、张博驹的收藏鉴定知识,究竟是自学还有家传亦或是另有师承?

张家书香门第,这没错,可是无论是生父张锦芳还是养父张镇芳,都没有听说他们在收藏鉴定方面,有什么突出表现,其家世藏书,并不多。

再看看张老先生幼年经历的几家学堂,似乎与传统文化相悖。

十二岁进津门新学书院——这是一家教会学校。

十三岁转入河南陆军小学读书——这也是沾染西化风气的学校

十八岁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这更是一所纯粹的军校

…………

其二、张博驹先生在解放前,究竟多有钱?

收藏,尤其是精品收藏,极其耗费资金。

老先生年轻时,收入来源并不多,他还喜欢京剧,经常一掷千金的打赏、组织私家堂会等等,耗费甚巨。

另外,他一生经历过三次官司,耗财无数;一次历时八个月的绑架,再花去四十万消财免灾;又经历过四次军阀讹诈,前后又花去超过五十万大洋。

而他的收藏,才是花销的大头——有人合计过,在解放前的三十年中,他为了收藏一共耗费超过三百万大洋的资金。

前后一合算,张老至少需要有八百万的家资,才能挺到解放。

张家富裕,人所共知,但在1933年张镇芳故去后,其家族最大的资金来源——津门盐业银行很快就断了他家的分红。随后抗日战争爆发,张家同样损失惨重。

张家显然不可能有如此庞大的家产。

也许有人会问,张老的字画不错,可以卖字画。

呵呵,张博驹先生的字画,别具风格,但绝对不算民/国一流字画大师,他的作品,欣赏的人真心不多,价格也上不去。

那么问题来了,他的钱,从何而来?

其三、张博驹究竟收藏多少珍品字画?

《丛碧书画录》是张老编撰的自评收藏书画的一本专辑。

这本书的正篇,一共收录九十七件珍品字画。收自魏敦煌写经至清末郑文焯山水画,计九十七件。这其中就包含举世共知的华夏最早的书法作品———晋陆机《平复帖》。最早一幅绘画是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其他如李白《上阳台帖》、宋徽宗《雪江归棹》、米友仁《姚山秋霁图》、元赵孟頫《千字文》……这些无一不是稀世奇宝。

此外还有补遗篇,收隋人写经到清末吴昌硕自书诗梅长轴,计二十件。

这部分收录书画较之“正编”有所逊色,但仍多稀见之珍,如明代首辅杨延和书札、文征明双钩兰花卷、八大山人荷花轴等,都是可以进入国家博物馆的。

这本书一出,大家基本认为张博驹收藏的字画,大概就是这一百一十七幅,没有多少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