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国小力弱又偏处一隅,无法成为合纵国的轴心。在苏秦心里,赵国最适合充任这一角色,所以他离开燕国后游说的第一个国家是赵国。<r/>
<r/>
受到燕文侯赏识的苏秦此次入赵与前番大不相同,他坐香车、策宝马,堂而皇之地来到赵国。苏秦已经成为燕国的重臣,所以此次入赵得到了赵肃侯的亲自接见。<r/>
<r/>
上次被奉阳君阻挠,苏秦心里多少还存有芥蒂。此次故地重游,奉阳君虽然已死,但留在苏秦心里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r/>
<r/>
于是苏秦对赵肃侯说道:“您十分贤明,上起卿相臣子下到布衣粗人,无不仰慕您的仁德恩义,渴望聆听您的教诲。然而,奉阳君却没有如此胸怀,他不仅无才无德还妒贤嫉能,阻挡天下贤士拜见您,真是无耻之尤。”<r/>
<r/>
“作为国君,最重要的莫过于让百姓安居乐业,免除战祸的威胁。在纷乱的战国,如果想远离战火,邦交非常重要。邦交工作做得好,没有外患;如果做得不好,国家必然卷入战祸。”<r/>
<r/>
“天下诸国,数秦、赵、齐、楚最强。如果赵国与齐、秦开战,赵国百姓就会受苦;如果赵国联合秦国攻打齐国,赵国百姓还是受苦;如果赵国联合齐国攻打秦国,受苦的还是百姓。”<r/>
<r/>
分析完战争会给赵国带来的灾难后,苏秦保证,只要赵国听从他的安排,与诸国广泛建立邦交关系,一切灾祸都能够消解。各国为了表达对赵国合纵的谢意,燕国一定会贡献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齐国会贡献盛产鱼盐的海湾,楚国会贡献盛产橘柚的园林,韩、卫、中山会贡献土地作为赵国的汤沐地。<r/>
<r/>
战国时期各国争战不断,无非为了抢占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以此为自己国家牟利,赵肃侯听苏秦说得如此动听,自然会心动,所以两人一拍即合。<r/>
<r/>
从当时的局势看,如果赵国依附秦国,以秦国的狡诈一定会利用赵、秦关系,趁机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赵国只与齐国交好,齐国野心不小,一定会利用这种关系削弱楚国和魏国。如果赵国周边的国家都被削弱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赵国最终必然深受其害。<r/>
<r/>
这时的秦国已经十分强大,魏国不堪一击,强秦之所以不敢彻底灭亡魏国,因为担心其他国家借此发难。如果秦国做事过于蛮横无理,其他小国被逼急了,就会万众一心、死力抗衡,秦国的吞并政策必然会失败。<r/>
<r/>
赵国国土面积广阔,物阜民丰,军队力量更是强大,秦国对此既忌惮又忌恨。如果赵国不与周边的魏国和韩国等小国相交建立攻守同盟,秦国一定会趁机侵犯魏国和韩国。一旦魏国和韩国被削弱,秦国接下来的兵锋所指一定是赵国。<r/>
<r/>
将诸侯国的面积相加起来,秦国的面积还占不到全部的五分之一。秦国能够想打谁就打谁,想侵犯谁就侵犯谁,都是因为诸侯国各自为战,使力量分散的缘故。如果诸侯国参与合纵,集中力量对付秦国,秦国必然会俯首称臣。<r/>
<r/>
参与合纵则能为君,加入连横的队伍就要称臣,赵肃侯自然不愿连横。<r/>
<r/>
分析完国家大势,苏秦又分析个人。他认为凡是主张连横的人,目的只有一个,即让诸国割让土地给秦国,他们可以借此位居显贵。苏秦的意思是,连横者的真实意图是为谋取自身利益,他们的行为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r/>
<r/>
事情进展到最后,苏秦干脆地说道:“赵、韩、魏、齐、楚、燕应该连为一体,建立攻守同盟,荣辱与共,齐心抗击强秦。”<r/>
<r/>
“如果秦国攻击楚国,齐、魏就派军支持楚国,韩国应立刻断绝秦国的粮道,赵军则南渡漳河要挟秦军,燕军固守常山以北,震慑秦国;如果秦国攻打韩、魏,齐国就可以派军支援,楚军能够切断秦军后援,燕军固守云中一带;如果秦国攻打齐国,赵、燕会派兵支援,韩国固守成皋,魏国阻塞秦军要道,楚军切断秦军后援;如果秦国攻打燕国,则韩、魏派军支援,赵国固守常山,楚国驻扎武关,齐军渡过渤海相助;如果秦国攻打赵国,燕国派军支持,韩国驻扎宜阳,楚国驻扎武关,魏国驻扎河外,齐国渡过清河相助。”<r/>
<r/>
“在合纵的计划里,合纵国能够连为一体,就如人的整个身体一样。如果秦国攻击任何一国,其他国家就会全力抵抗秦国,作战时如脑使体,如体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r/>
<r/>
苏秦想象的合纵计划十分完美,然而事实却并不会按照苏秦的设想去发展,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其实参与合纵的国家也如苏秦所说的倡导连横的人的想法一样,目的是为了借助别人的力量抵御自己的灾难,一旦他人有难,他们就会袖手旁观甚至企图趁火打劫。<r/>
<r/>
诸国加入合纵之初,都听信苏秦曼妙的言辞,只知其利,不知其弊,赵肃侯的行为就是典型代表。苏秦的话就如美妙的鸦&sp;片,赵肃侯听得十分上瘾,且深信自己能从合纵政策中获得如苏秦所说的好处,所以他也像燕文侯一样,将相印交给苏秦,并赠送香车宝马供苏秦游说其他国家。<r/>
<r/>
当时的局势是,周天子畏惧强秦,连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肉都赐给秦惠王。秦国大驱军马,以公孙衍为主将攻打魏国。魏国被打败,主将龙贾被擒,雕阴被攻陷。秦军锐气当头,聚集大军准备继续向东挺进。秦军势大,如果在诸国未参与合纵前发起进攻,诸国无力抗击,必然向强秦臣服。<r/>
<r/>
仅有两个国家同意联盟,合纵事业刚刚开始。只要秦国知道此事,一定会横加干预,比如秦国若趁合纵计划还没形成时派军攻打其中一个国家,诸国不能互相救援,合纵计划就会立刻失败。<r/>
<r/>
为了拖住秦国的后腿,苏秦略施一计,激怒他的同窗张仪入秦。<r/>
<r/>
秦国所重用的很多人才都不是在秦国土生土长的,而是被其他国家抛弃后退而求其次,委身低就秦国,商鞅是这样的人才,张仪也是。<r/>
<r/>
中原诸国没有慧眼识珠,让人才流入秦国的土地,秦国的实力因此日增。秦国能够一天天壮大,除了秦国自身的原因外,诸国无能的外部因素也是一大原因。<r/>
<r/>
张仪是魏国人,家境贫寒,像苏秦一样,以学习为业,不甘心被人瞧不起,终日渴望出人头地。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涓在战国名噪一时,于是张仪慕名前往拜师。在鬼谷子处,张仪遇上另一位游说大师即后来的合纵家苏秦。苏秦心地仁厚,不似张仪一味争强好胜,见张仪才高,深深折服甘拜下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