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任上入京的石崇,听说王恺的“富”很出名,便有心比一比。
譬如,据说王恺家里洗炊具用饴糖水,石崇就让自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这件事一传开,人家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不服,在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
谁要去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紫丝屏障。
如此奢华的装饰,轰动洛阳城。
结果石崇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恺的屏障更长,更豪华。
王恺咽不下这口气,找外甥、皇帝司马炎借了一株两尺多高的红珊瑚树,放在家中,邀请宾客观赏,其中就包括石崇。
众人见了,啧啧称奇,石崇却冷笑一声,上前,将珊瑚树打烂。
王恺当时是又惊又怒,宾客们脸色大变,而石崇却说“我赔”,随后让人从家中拿来好几株珊瑚树,任由王恺选。
这些珊瑚树,都比王恺借来的珊瑚树更好、更大,王恺炫富不成,惨遭当众打脸。
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流传后世,不说家喻户晓,但“知名度”还是很高的。
西晋统一天下没多久(相对一个王朝的寿命而言),天下大乱,中原坠入深渊,以石崇、王恺斗富为缩影的西晋君臣奢靡生活,成了许多人抨击的靶子。
现在,李笠看着眼前这大概有七尺高的红珊瑚树,想着“前车之鉴”,再想想祖珽说的“点煤气灯算不算奢靡无度”,百感交集。
道理,他懂,海贸带回来的各类奇珍异宝,如果不能名正言顺形成一个奢侈品市场,那要如何驱动海商扬帆起航?
皇帝不带头搞“奢靡无度”,底下的文武官员如何好放开手脚消费这些奢侈品?
不说煤气灯,就说钢琴、管风琴、“弹子音乐盒”等贵重的乐器,他带头搞“推广”,在旁人看来,难道就不是“奢靡无度”?
一架高档钢琴的价钱,抵得上多少户人家的口粮?
楚国还有多少百姓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皇帝带头鼓动富贵人家购置大量贵重乐器,良心不疼的么?
然而账不是这么算的。
李笠看着一直沉默的祖珽,说:
“海贸要抓紧,铜钱外流也无所谓,但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奢侈品,目的是带动外贸,带动国内实业发展。”
他转入正题,祖珽侧耳恭听。
“东南风大作,舶来品乘风北上,涌入中原。”
“海外番商,用各类香药,以及奇珍异宝,换取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美酒、纸张等各类制品。”
“而这些制品,产自中原各地茶园、瓷窑、作场等等,无数百姓,靠着在这些地方务工挣得的钱,养家糊口,补贴家用。”
“外贸带动实业,实业带动就业,无地可耕的百姓,可以靠着实业找一碗饭吃,所以,海贸大兴,利国利民。”
说到这里,李笠问:“如此前景,有司能实现么?”
这里所说的有司,当然是尚书省各部,身为尚书省实际主官的尚书左仆射祖珽回答:
“士农工商,自古以来,从未有‘工’、‘商’兴国之事。”
“而且,外贸换不回足够的粮食,暴富的海商,却会在国内大量购置地产,兼并土地,毕竟海贸的利润,比起经营庄园、办作场高得多。”
李笠回答:“办法总比问题多,你不能闲着,多想想,为朕分忧。”
“是,臣明白!”祖珽回答得干净利落,他的尚书左仆射任期已经过了四年,剩下三年,可得为之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他不认为工、商可以兴国,不过既然皇帝有这念头,他当然要识相,做个马前卒。
至于将来,这事情能不能成...
将来再说呗,先把皇帝哄高兴了,这才是首要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