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喜讯(续)(1 / 2)

乱世栋梁 米糕羊 1668 字 2022-09-30

上午,天上乌云密布,但行宫里,无论是宫人还是禁卫,一个个脸上都沐浴着“阳光”。

这“阳光”来自一个喜讯:太子妃诞下一子,于是,宫内人人有赏。

不仅宦者、宫女、杂工,包括禁卫,无论是当值的,还是轮休的,都有赏。

加上前线战事顺利,齐国已灭亡,开封城内外喜气洋洋。

但入宫向皇帝禀报后勤运输情况的皇太子李昉,所说的内容,却不是那么“喜气洋洋”。

“前线捷报频传,各部兵马表现出色,但粮食的消耗很大,加上运输过程中的消耗...当然,这在预料之中,消耗并未失控。”

“随着朝廷控制河东、洛州、陕州主要地区,以及清剿当地残余势力的战斗不断扩大,粮食的供应会愈发紧张。”

李昉用一张张表格数据,以及示意图,向父亲讲解当前的后勤状况。

简而言之,仗打得顺畅,而粮食的消耗也很大,虽然“成本控制”做得不错,但正如战前所估算的那样,楚军的后勤补给(粮食补给)开始接近极限。

所以朝廷才打算发行第二期“国债”,筹钱筹粮,确保周转,以防万一。

若战争规模继续扩大下去,即在灭齐之后灭周,就会面临一个“要么大胜,要么大败”的局面。

如果楚军能够一直赢下去,攻入关中,攻入陇右,攻入益梁地区,将周军主力歼灭,一鼓作气灭掉周国,实现天下统一,那倒还好。

若接下来的战事进展缓慢,与周国的战争旷日持久(持续一年以上),那么,不仅军粮供应会出问题,朝廷用于镇守新得地区的兵力也会严重不足。

没有军队镇守的地区,人心就会不稳,官府也无法在当地真正扎根。

而大量存粮被用于前线作战补给,国内各地粮仓库存不足,对于天灾的承受能力就会下降。

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的旱涝灾害,朝廷没有充足的存粮用于平抑粮价,或者赈济灾民,就会出大事。

若是南方出大事,或许还有周旋的余地,可若是河北、河南地区这些齐国故地出大事,导致烽烟四起,形势可能会急转直下。

河南河北,长期为北国控制,虽然如今为楚国治下,但人心不稳。

其中,河南地区相对好些,河北地区纳入朝廷治下不过两三年,官府在各地刚扎根,根基并不稳。

加上楚军当年有目的的铲除河北各地豪族,没收田产,地方上积累的怨气可不小。

这些怨气,需要持续多年的太平日子去化解,一旦朝廷应对失当,怨气就很容易爆发,引发大量叛乱。

一旦出现这个局面,朝廷要怎么应对?

西边,主力军队还在和周军纠缠,周国和其他齐国故地还得分兵镇守,草原方向,突厥人会否卷土重来还未可知,这时候河北要是乱起来,可不得了。

李昉最后给出自己的建议:战事可以缓一缓,不需要和周国停战,但己方的攻势可以放缓,保持进攻的态势即可。

既然此次出兵的首要目标(灭齐)、次要目标(歼灭周国的一到两支野战军团,拿下洛州地区)已经达到,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消化”胜利成果。

而不是急着一鼓作气把周国灭掉,因为时间在楚国这边。

周国的两支野战军团完蛋,十余万兵马伤亡殆尽,没有个十来年,是恢复不过来的。

但楚国不同,对新占的河东、洛州、陕州地区进行“消化”,一两年就行。

这一两年,在当地建立起新秩序,并派军队驻守,清剿溃兵与不合作的地头蛇,

与此同时,继续巩固对河北地区的控制,让将士们有时间休整,让百姓能够喘口气。

缓过气后,做好准备,再灭周,就稳妥了。

李笠对儿子的建议很满意,因为他就是打算这么做的,并和宰辅们达成共识:

消化齐国故地,消化洛州地区,是当务之急。

毕竟河东地区,以及洛州西、南部为山地,其中有大量山蛮和地头蛇,目前不服楚国,需要投入大量兵力去“剿匪”,建立地方秩序。

与此同时,要对关中保持军事压力,在河东以及陕州地区驻扎重兵,展现出进攻态势,迫使周国全力备战,导致农业生产受影响。

周国这边,之前遭受的战争创伤无法愈合,精神上又时刻承受着折磨,时间一长,怕是吃不消。

而时间在楚国这边,加上大规模战争对粮食的消耗确实不小,所以没必要急,即便等个一年两年,等得起。

李笠随后提起第二个话题:洛阳城是原地重建,还是选址新建?

如果是选址新建,新址选在哪里比较合适?

李昉到洛阳现场勘查了一番,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便说:

“孩儿以为,选址新建更好,自汉以来的洛阳城,已经不堪重负...”

“新址,目前有一个不错的待选位置,在如今洛阳城以西,同样是在洛水畔,不过南面正对伊阙,一如建康南面正对牛首山,以其双峰为门阙那般...”

。。。。。。

下午,昨日刚抵达开封的娄定远,向李笠汇报此次去晋阳的“创收”情况。

简而言之,收获颇丰。

以韩长鸾为代表的齐国佞幸人物,果然肥得流油,向来精通搜刮、索贿的娄定远,使出浑身解数,从这些人身上,榨出不少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