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为王前驱(1 / 2)

乱世栋梁 米糕羊 1455 字 2022-09-30

上午,公廨厅事,暂时无事的李笠,听张铤讲历史人物的事迹,主角为晋末北府名将刘牢之。

北府,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北府军(北府兵),刘牢之作为北府将领,于淝水之战出名。

他和后来的宋武帝刘裕一样,都是彭城刘氏出身。

当时,宗室藩王司马道子执掌朝政,行事引起众怒,镇守京口的重臣王恭对此愤愤不平。

王恭曾经找借口起兵逼近建康,迫使司马道子把心腹王国宝杀掉、以平息众怒。

但王恭并未善罢甘休,依旧酝酿第二次起兵,诛杀司马道子父子,于是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出了个主意:收买王恭的部将刘牢之。

刘牢之时为北府将领,在王恭帐前效命,自认为劳苦功高,却被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当做粗鄙武夫来用,所以心怀不满。

司马元显派人收买刘牢之,封官许愿,承诺干掉王恭之后,王恭之官位归刘牢之。

即由刘牢之掌控北府军。

这一私下联系走漏风声,但王恭不信刘牢之会倒戈,还设酒宴款待刘牢之,当众拜其为兄,并将手下精兵都交给刘牢之,以其为前锋。

结果,刘牢之还是倒戈了,王恭走投无路,出逃时被俘,押送建康斩首。

刘牢之取代王恭,率军镇守京口,如愿掌控北府军。

过得几年,占据长江上游(荆州)的权臣桓玄拥兵作乱,朝廷派刘牢之率军讨伐,司马元显对刘牢之寄予厚望。

但刘牢之见桓玄势大,又怕自己平定桓玄之乱后功高不赏,司马元显会来个‘狡兔死、走狗烹’,所以行事犹豫。

桓玄见状,便派人暗中联系刘牢之,封官许愿,并离间其与司马元显的关系。

刘牢之不愿屈居司马元显之下,面对桓玄的“善意”有些意动,但其外甥何无忌,以及部将刘裕(后来的宋武帝),劝刘牢之莫要上当。

刘牢之不听,临阵倒戈,于是桓玄攻入建康,抓捕司马元显,控制朝政。

然后立刻将刘牢之调任会稽太守,离开京口。

京口是北府军的大本营,此举就是调虎离山,刘牢之悔之不及,后悔自己临阵倒戈,被桓玄给耍了。

于是谋划反击桓玄,北上江北,挟江北之地来对抗桓玄。

但是,刘牢之一而再、再而三的倒戈,反复行径让前来议事的诸将鄙视不已,当场离去。

刘牢之执掌北府军多年,有赫赫威名,却落得众叛亲离的结果,关键时刻,居然连老部下都指挥不动。

加上误以为自己儿子从建康出逃失败、身亡,绝望的刘牢之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刘牢之的经历,说明了在朝廷动荡不安的时候,武将一旦站错队,后果有多严重。

张铤仔细剖析:“刘牢之一叛王恭,投靠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算是投靠朝廷,因为这父子俩执掌朝政,有大义名分。”

“二叛司马元显,投向桓玄,他身为平叛主帅,却倒向叛贼,此举就是背叛朝廷。”

“结果倒向桓玄不久,桓玄入建康把持朝政,他又想着反叛桓玄,如此反复小人,当然得了众叛亲离的结局。”

李笠问:“我看事情没这么简单吧,且不说人品,我认为,他是被人耍了,耍了还不止一次。”

张铤明知故问:“请君侯细说。”

李笠有些不确定的说,“那王恭,出身太原王氏,想来当时是一流士族?”

“算是吧。”张铤点点头。

既然是探讨历史,李笠便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当时,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把持朝政,也就是说,大权被皇族拿去了,可那是什么时代?‘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

“士族和皇族分享权力,结果司马道子父子把权力收走了,士族不会甘心,所谓众怒,想来是士族之怒。”

“于是,就有王恭屡次兵逼司马道子的事件发生。”

“王恭第一次兴兵问罪,刘牢之为其前驱,而王恭第二次兴兵问罪,刘牢之倒戈,我看,他是选择了皇族势力,抛弃了士族势力。”

李笠缓缓说着,整理着思路:“王恭出身太原王氏,恐怕看不起刘牢之的出身,虽然要倚重他打仗,却以粗鄙武人待之。”

“所以,王恭可以和刘牢之结拜为兄弟,还把精兵交给刘牢之,却只是把他当做走狗,而不是当做平起平坐的自己人。”

“简而言之,就是士族们看不起这些出身微寒的武人,哪怕要靠着这些武人打仗,也不屑于把对方当人,而是当做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