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追求荣誉的,西蒙诺夫可不是为了无聊才搞出中间威力弹。他抱怨说:“我也非常看好这款子弹的性能,我也觉得别列科夫对于作战距离的理念非常有建设性。如果不是上级命令我研发反坦克枪,我就竭力研发可使用中间威力弹的枪械了。别列科夫。”
“嗯?”
“您是幸运的,我的运气就不太好。”
费德洛夫还是摇晃着脑袋:“你们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问题,子弹威力达不到,士兵就非常危险了。”
费德洛夫的态度杨明志是弄明白了,他对于中间威力弹的性能不放心。或许人老了总会变得固执,大概是身经百战见多识广的缘故,觉得冒险的举动的风险太大,还是老方法最稳健。
杨明志并不讨厌这位老人的态度,毕竟在那个位面上,全世界接受突击步枪也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研发基于小口径子弹的自动步枪,主要国家都在搞,英法美德都搞出一些实验性的产品。
这其中,德国的小胡子一直鼓吹科技扭转颓势,德国军工部门就强行上马“MP44”项目得到小胡子首肯。虽然项目成功了,小胡子得知所谓的冲锋枪是一种全新的枪械,一时间大为光火。然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五千支投入部队,反馈的使用情况真是一片大好。
可见,最先批量装备突击步枪的国家,其领导人并不一定第一时间支持,只有真的尝到其战术甜头了才去认同。
那个位面,进入波兰的苏军就遭遇德军STG44的打击,吃了大亏的苏军调来火箭炮部队,数百辆发射车把全面装备STG44的德国步兵师炸到崩溃。
战争结束后,苏联仅仅隔了几个月就命令国内的各大研究所搞出苏联的突击步枪,为此专门搞了一次招标。
无疑那个未免卡拉什尼科夫是胜利者。不过,参选的大部分枪械,所用子弹都是西蒙诺夫设计局的产品。
这个位面,何人是大赢家呢?杨明志始终认为就是自己。
“子弹的威力是足够的!”杨明志强调说:“相比之我们以往的步枪弹,它们的威力实在太强。我们不需要威力过强的子弹,只要能完成击杀的目的就是好子弹,这样的子弹应该尽量轻便,西蒙诺夫同志研发的子弹,我认为就是最佳选择。”
杨明志故意抬举一下西蒙诺夫,首先争取此人的认同,就是极佳的选择。
难道西蒙诺夫还会否定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会的。
西蒙诺夫如果是一个突破口,其他人定会纷纷站队,费德洛夫最终也会放弃任何的质疑,认同突击步枪的妙处。
如果一切就这么顺利,枪械的量产问题也不是什么大事。
在这里,斯大林不在,伏罗希洛夫不在,这里最有份量的人莫过于乌斯季诺夫。各个专家意见达成一致后,杨明志觉得乌斯季诺夫没有理由拒绝。
杨明志继续说明着四百米实战距离这类的理论,害怕他们听不懂似的,故意多说了几遍。
费德洛夫毕竟老谋深算,又是业内的泰斗人士。他从未具体调查士兵持枪作战时,己方与敌方普遍的作战距离。
“四百米”猜想并非别列科夫第一个提出来,但是,别列科夫的确是针对这套猜想为基础,研发出相应的步枪。
年轻人充满了胆量,别里科夫的大胆行动是否如其说的那样,新枪性能卓越?
费德洛夫没有贸然的回应杨明志的推销,他沉着脸又指出枪械上的另一处奇怪设计。
“别列科夫同志,子弹的事暂时搁置。您先给我解释一下,枪管和瞄准基线,为何有近三厘米的垂直距离?为什么基线这么高?”
“啊!这件事……”
又是老生常谈的瞄准基线问题,对于这个杨明志真的不想多费口舌。就是在那个位面,第一种量产并投入实战的STG44突击步枪,它的瞄准基线就很高。
“我是故意提高瞄准基线的,因为……”
杨明志笑了笑,将多布洛夫推到前台,这时候就轮到这位年轻人作模特了。
在杨明志的受益下,多布洛夫手持一支突击步枪,摆出射击的姿势。现在的枪械里可是安装满载子弹弹匣的,唯有保险是关闭的,即使如此,多布洛夫也能刹那间进入作战状态。
“呈站立射击姿势,放轻松……就像平时训练时那样。”杨明志命令。
多布洛夫成了极好的模特,这一刻他也真切的清楚了,局长昔日在大办公室搞军训的良苦用心。
当着费德洛夫和其他专家的面,杨明志骄傲的讲解:“诸位同志,你们看看这位战士,它的射击姿势是多么的自然。由于瞄准基线较高,他甚至不需要过分的扭头,就处于极好的瞄准状态。再说枪管和枪托是处于同一个水平面,枪托抵住肩膀的同时,由于瞄准基线较高,脊椎骨也不必过分弯曲。
射手的浑身骨骼正处于非常符合人体构造的姿态,这对战士是一种巨大保护。我们的战士一场战斗总能持续很久,所使用的武器有必要是为战士量身打造的。使用我的枪械持续射击,战士不会感觉过分疲惫,客观上也提高了战斗力。”
和这些专家提什么“提高战斗力”,杨明志不知道的是,他们大多对这个概念理解的非常有限。
苏联的枪械制造工业继承与沙俄,而沙俄又有大量技术师从于美国。
一支莫辛纳甘,因为美国精密加工的理念,使得步枪的枪管质量惊人,精度亦是惊人。可毕竟是老毛子生产,其他零件上逐渐粗枝大叶,倒是老毛子也不挑肥拣瘦,能射击精度还高,这就是好枪!
所以,以费德洛夫为首的枪械专家,他们对于士兵的“战斗续行力”的理解极为有限,他们更专注于枪械的精度,也有些人不禁关注这个,还特别关注如何用最少的时间生产最多的性能凑合的枪械。
缘何?乌斯季诺夫就一本正经的站在这里。这个年轻的部长最是追求实用主义,他不求枪械的精度太高,只要不太糟糕就行。最为关键的还是生产速度问题。
乌斯季诺夫看到了,别列科夫的核心枪机居然是一堆冲压机攒成的,如此加工,生产效率定是极为喜人。
高瞄准基线的问题,如果费德洛夫不提,他乌斯季诺夫一时间是想不到的。
既然被提出来了,这一问题就该好好唠唠。
在1942年,高基线枪械是彻头彻尾的非主流,苏联的步枪研发的顶尖专家汇聚在这间办公室内,对着一款高基线步枪品头论足。
经过多布洛夫的亲身示范和杨明志的随时讲解,首先提出质疑的费德洛夫,终于第一次感受到高基线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