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8章 勘探队(1 / 2)

一记实实在在的下马威,震慑了战俘群体中的所有非分想法。

指望战俘瞬间变成温顺的绵羊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件事,战俘营的监管必须加强。

亨舍尔宣读完全部文件,他也得知新来的战俘隶属于第620师和第611师。他无权过问苏军的军事行动,从战俘的只言片语中,他得知苏军袭击的西南方向的德军,恐怕部分部队还打进了乌克兰。当地守军根本那来自沼泽地的苏军毫无办法!

新来的战俘又吃了一些土豆,接着每一人被发放了稿斧和防毒面罩。

“先生们,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让他们满意。赶着我去挖矿吧!你们必须早点适应这一切。”

亨舍尔率先拿起工具,接着催促其他人照办。

还是因为刚刚的事,谁能保证拿起了稿斧的战俘,不会突然搞破坏?若是在古代,稿斧也算是一种武器!

军队一直押送着新的“矿工”抵达烟雾缭绕的矿场,战俘们枯燥又劳累的生活正式开始了!

新来的战俘被分成五个组,每个组分配了任务,组员获悉只有完成了任务才有权吃完饭。没有人敢怠慢,戴上防毒面具的他们开始奋力开凿黄白色的矿石,一直到暮色降临。

随着一阵悠扬的军号,老战俘们条件反射般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工具离矿报道。

每天的工作完成后,矿场方面都会对各组进行评判,矿石挖得少要罚,挖得多要奖。多数情况下,各组都是超额完成任务,等待组员是是一顿舒服的温泉浴,和数量惊人的土豆。

老战俘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洗完澡吃完饭,肮脏的衣服由苏军负责清洗,自己换上一身便装回到自己的营房倒头就睡。生活艰辛又充实,他们知道自己挖掘的矿石将被俄国人拿取制造武器。哪有怎么样呢?自己不但活着,那些俄国人也落实了自己的诺言,现在的生活总体还不错。

一些老战俘因思想的剧烈变化,逐渐愿意学习苏维埃思想,苏军趁机印发一些小册子,以供战俘夜晚的思想学习。

萨林奇金不求能培养出一群德共,只要这群战俘能安心的劳动改造就万事大吉了。

新战俘重复的是老战俘的新路历程,一下午的所见所闻令他们大开眼界。

忙碌了一下午,新战俘的五个组都完成了额定任务,作为报酬,他们每人得到了超过两公斤的煮土豆,另有一碗鱼肉蘑菇熬的浓汤。

洗完温泉又吃过饭,疲惫的他们只想休息。

首次来到营房的新战俘,三观又一次被震惊。只见作为营房的大木屋内,走廊两侧都是床铺,床铺分上下两层,纯木板结构。床铺上铺了一层干草,其上再铺设上两层毯子,一个做褥子一个做铺盖。

那些毯子新战俘真是再熟悉不过,因为那完全就是德军的制式毛毯。

想想今日一整天的遭遇,再在夜里抚着自己鼓胀的肚腩,看到舒服的床铺,战俘们非常诧异。

只是可怜了那个白天死硬的家伙,在被暴打一顿后就被一直关押着,直到次日天明。

……

八月十日,所有难民完成了回归,同时撤回来的军人也有多达八千人。疲惫不堪的人们需要时间休息,以为更繁琐的根据地建设工作储备体力。

经过会议后,兴建七个新农庄的计划被确定下来,接下来便是有计划的完成落实。

要说七个农庄中哪一个能最早建成,杨明志稍稍挠挠耳朵就能想到,肯定是在硫磺矿周围!

本身,硫磺矿附近的树林里就有矿石集散地,因为铁路线盐场建设,集散地中还建成了一个小火车站。数百个工人在那里定居,若基于此对营地进一步扩建,集体农庄不就完成了?

不过也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

杨明志可是知晓矿场那里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丝来自硫化物的臭味儿,若是大量民众迁移那里定居,普通人的难受力不比民兵,他们会怨声载道,对农庄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必须在矿场附近找一块场地盖房子,还要在定居点周围开垦土地,虽然已经是八月份,突击种些速成的蔬菜也有巨大积极意义。”

杨明志对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非常放心,此二人当日下午就令鲶鱼村的机关人员和全体共青团员,带着工具南下测量去了。

针对矿场周边区域的土地勘测工作在八月十一日展开,一支有二十人组成的队伍负责该区域的工作。

队伍人数少工作量可是巨大,要在矿场附近的区域找到一片合适的区域大规模兴建驻扎,地区选址至关重要。土壤不能过于泥泞,周遭必须有足够的树木,定居点落成后,附近的区域能够开垦大量农田。

要在南部找到能符合以上几个标准的地方,真是个麻烦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这支队伍更像是地质考察队,借着定居点选址任务,顺便被沼泽地南方的地质水文勘探一番,因为当战争胜利后,这些数据资料对战后重建非常总要。

领队的男人是土生土长的鲶鱼村村民,他姓安东诺夫,一个过于常见的姓氏。他是领队又是向导,其麾下队员却是一群年轻面孔。

战争爆发初期,大量共青团员和大学生,奉命渗透到沦陷区,帮助当地游击队展开行动。

渗透到沼泽地的年轻的共青团员们,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组织,接着全部分配了非战斗岗位。很多人安排在组织机关,作为游击共和国行政方面的人员。又有一部分,根据其所学的才能,分配到化学实验室、兵工厂甚至化肥厂这类重要部门。

队伍里有三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从莫斯科来,大学所学内容是化学。他们一直在化学实验室工作,整天调配危险的药剂,甚至是配置水合肼。

化学实验室一直在鲶鱼村,这两位年轻人被借调到南下的考察队,以利用其化学方面的知识,来判断考察区域内的土壤结构。其实要做这类工作,农林专业的大学生是最合适的,介于游击共和国根本没有这种人才,不得已化学口派人客串一下。

除却这两位专业人员,老牌的随军记者别尔斯基,再度奉命出马。

针对南方的考察,属矿场区最甚。考察队必须在两三天内找出一个合适的地方以大兴土木,别尔斯基也必须写出文章,贴在各集体农庄的报烂上。

矿场区考察队在下午五点,才陆续抵达鲶鱼村,大家要在这里住上一夜,次日天亮后,扛着器材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