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线,七种针法。”杨大师笑道“那里用的丝线是一股拆三,就是将一股普通丝线拆开成三份,一根细线的直径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墨绿的底子是这样出来的,然后颜色越浅的就越粗,绣得越散,这样苔藓的生长效果就出来了,是不是特别细腻?”
“厉害!”周至竖起了大拇指“这才叫精益求精。”
“这还不是最细的。”杨德全介绍道“如今的缂丝,要达到仿古的效果,需要一拆六来用,不然达不到古代丝线的直径。”
“和头发相比呢?”
杨大师似乎觉得周至问了一个好笑的事情一般,不由得笑了“丝线可比头发细多了,唐宋时期的丝品比较粗,一般每厘米用经线十到二十根,纬线五十到七十根。”
“明代开始追求极致,比如缂丝大家朱克柔,她就在唐宋缂丝作品上来了个翻倍,用到了一百三十根。”
“越细的线就越容易表现细节,是这个意思吧?”
“是,当然还与色彩图案,用途,年代等都有关系。”
“比如多色编织的,用的丝就得细,单色的就可以粗一点;用途上也是,内衣面料需要柔软,就要用细一点,领口腰带需要硬挺,就得用粗一点。”
“那年代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周至倒是喜欢听这些。
“年代呀,那就是越早的丝线一般会越细,因为蚕随着选种的关系,吐丝越来越粗,产量越来越大,而早在西周时期,一平方厘米用到的纬线甚至能够高达二百四十根,就是因为丝线很细造成的。”
“从二百四到六十……”周至想了想“从西周到宋代,蚕丝几乎增粗了四倍,古人还是厉害。”
“所以喽,七二年出土那件西汉素纱禅衣,干吗到现在还复制不出来?就是这个原因。”
大家开始在这个小院子里参观,周至和杨大师把话题打开就收不住了。
“那件素纱襌衣我知道的,特点就是轻薄好像一米多的衣服重量还不到一两,用的丝非常细是吧?”
“是的,那件素纱襌衣长一百二十八厘米,通袖长一百九十五厘米,袖口宽二十九厘米,腰宽四十八厘米,下摆宽四十九厘米,共用料差不多二点六个平方的样子。”
“整件素纱襌衣分量仅四十九克,不足一两。但是要是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但论构成衣服主体的‘素纱’部分,其实重量只有二十五克左右。”
“所以……一个平方米的织物重量才十二克?这……这也太吓人了吧?”周至到现在才发现,自己虽然已经非常钦佩这件衣服的工艺了,然而真实的数据,竟然比自己了解的还要夸张得多。
“是的,单论素纱的话,其方孔纱的织法源自周代,织物孔眼均匀,密度稀疏,经线密度为每厘米五十八根,纬线密度为每厘米四十根,因此孔眼大,透光面积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质地轻柔透亮,每平方米重量就是十二克左右。”杨德全说道。
“可即便如此,也不至于二十年还复制不出来啊。”周至表示不服。
(本章完)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