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听沈秀问起石桥街的徐大娘,摇摇头道:“石桥街那边的人,我不大熟。不过客官要是想打听人,可以问我们掌柜。”
客栈的掌柜是个本地通,青山县的人,就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
掌柜的听沈秀要找石桥街的徐大娘,先看了她一眼道:“你是徐大娘的什么人?”
沈秀道:“我是徐大娘一位故交的女儿,听说徐大娘住在青山县,便来探望一二。”
掌柜道:“你来迟一步了。那徐大娘已经搬走了。”
“搬走?”沈秀明显愣住了,紧跟着又问道:“那她搬去哪了?”
掌柜道:“这我就不知道了。我只知道她本来租了石桥街的一间房子,后来付不起租钱,便被房子的主人赶了出去。这是半年前的事了。”
“哦,对了,我听人说过。这徐大娘在乡下有个远房侄儿,也许她说不定去投靠那远房侄儿了。”
当沈秀问起那远房侄儿到底在哪时,掌柜的却说他也不清楚。
沈秀无奈之下,又去石桥街打听了一下。
打听的结果和掌柜说的差不多。
徐大娘自从离开这里以后便音信全无,有人说她去了乡下,也有人说她离开时穷病交加,也许不在人世也未可知。
至于她那个远房侄儿,有认识徐大娘的人说,反正只知道人在青山县,至于到底是哪个镇哪个村就不知道了。
而青山县有好几个小镇,每个镇又有十几个村。
如果这么找下去,要何年何月才能找到人。
沈秀想了半天,才想到一个办法。
第二日,她便写了无数张告示,又到客栈的厨房讨了些浆糊,然后把这些告示张贴到县城各处。
不出半日,这些告示便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有认字的读书人,给众人讲解了一下这告示的内容。
“这告示上写,石桥街原来住着一个徐大娘。若是有人知道她的下落,便赏银十两。若是有人找到她,把她带到客栈,便赏银二十两。”
十两银子买一个消息,已经不算少了。更不用说找到人的话,就可以领到二十两银子。
众人不免都议论纷纷,因为青山县地处偏僻,日常没什么娱乐,因此这个告示出现以后,整个县城都有了议论的话题,没几日,就连附近来赶集市的乡下人也都知道了这件事。
徐二柱赶着牛车来县城卖布时,便听集市上的人说起了这事。
本来徐二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听人说起石桥街,脸上才有了微微的变化。
他那个姑母,好像当初就住在石桥街。
接下来,徐二柱又从其他人那里,听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他零零碎碎地拼凑起来一件事,有人要找他那位姑母,而且只要知道下落,便可以得到十两银子的赏银。
这下子,徐二柱有些坐不住了。
本来媳妇一再交代他,让他把这些布卖个好价钱,可是徐二柱心里装着事,也没心情讨价还价了,直接就把布处理给了一个客人,然后驾着牛车就回到了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