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赵括力排众议,将主帅的位置交给了李牧。
说是力排众议,实际上赵括需要说服的主要还是廉颇将军。
好在,赵括从长平之战开始,说服起廉颇来,几乎就是一说一个准的。
「未来总归是年轻人的。」这是赵括对廉颇所的关于主帅问题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是蕴含着双重的意思。
首先,因为未来终究要交到李牧的手中,那不如趁着您老还在,检验下未来到底能不能交给眼前的李牧的手中。
其次,未来是年轻人的,那过去的呢?再想想廉颇刚刚拿下的燕国之地,这已经是泼天的功劳了,虽然这份功劳需要分给田单一份。再去抢击败秦军的功劳,那多少有些不上道了。(灭韩的功劳是赵括的。)
于是,连消带打之下,只一句话,却足以让廉颇让贤给了李牧。
不过,将主帅的位置交给李牧而不是廉颇,赵括的考虑也不仅仅是因为功劳分配的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赵军的传承,下一代的李牧需要一场巨大的胜利彻底奠定自己在军中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打王龁,李牧会更合适。
无他,廉颇与王龁在泌水边对峙了三年,早已经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说句不好听的这两人对战,稍稍挪挪屁股,对方就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因此这仗极有可能被两人再度打成持久战和消耗战。
可是,换上李牧为主帅可就不一样了。
赵军这边因为廉颇的存在,几乎很轻易就能得之对手的意图,而李牧的战法,对手的王龁却根本摸不透。
以有心算无心,自然,赵国的胜率将会变高。
廉颇或许也是想通了这一点,这才爽快地将主帅的位置让给了李牧,随即和赵括一起,当起了旁观者。
面对王上的信任和前辈的托付,李牧肩上的压力不可谓不重,但李牧到底是李牧,很快便将压力化为了动力,身心地投入到了即将到来的大战中。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两军的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没有任何的意外,两军的阵型几乎就是镜像的翻版。
大量的步兵被分成了数个方阵,并集中在了阵型的中央,方阵与方阵之间,以及左右两侧则是由骑兵填塞。
在步兵的方阵之内,各种兵种的配备,两军也几乎一模一样。
最前端的不用想,都是手持长盾的盾兵。
长盾由硬木为底,上
面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牛皮,牛皮的四周再以铁皮镶嵌,中央复用铆钉加固,铁皮加铆钉的双重作用,不仅将牛皮与木芯牢牢地粘在一起,也让木盾更具防御性质。
当然,若是能用铁皮部覆盖,或者干脆以铁铸盾,那防御力还将提升。
只是,在这铁器匮乏的时代,铆钉和铁皮已经很奢侈了,铁的盾牌,就算是秦国,也没富裕到那个程度。
更何况,铁的盾牌,其防御力是足够了,可重量也将达到一个可怖的数字,未必就适合如今的作战。
或许只有等钢材的出现,才能有更轻便、坚固的钢盾出现吧。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几乎雷同的盾兵之后,自然是大量的举着长矛的步卒。
长长的戈矛可以轻易跨越盾牌的阻隔进攻其后的战士,也可通过刺、扎等方式,将盾兵击退,从而为其他的友军提供击杀的机会。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单刀破枪的情况往往只会出现在电影之中。
实际情况下,长矛打单刀,几乎就是碾压式的。而训练一个长矛兵的代价,几乎是所有兵种之中最为廉价的。
又便宜又好用,这样的兵种自然成了战场的「宠儿」。也因此,在诸多的兵种之中,长矛兵总是人数最多的存在。
同样,在每次的战斗之中,损失最多的,还是长矛兵。
没办法,与其说他们是战场的「宠儿」,不如说,这些长矛兵就是战场的「炮灰」。
而往往真正能在战场上一锤定音的,却是排在了数排长矛兵身后的「跳荡兵」。
他们当然是当之无愧的精锐中的精锐,身甲胄,便是他们最容易被区别出来的特点。
他们的任务,就是突进敌军阵型,打开敌军缺口,同时也是在己方阵型出现问题是,堵住缺口的存在。
当然,虽然排在长矛兵之后,但往往,他们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出现战场之上。
毕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而在精锐的跳荡兵之后,则是双方的远程攻击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