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风雪出使各国中(2 / 2)

这样才能迫使赵国再度签订这份「不平等条约」。

当然了,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恐怕赵国即便是忍了一时之怒,也势必会将这笔账狠狠地记在心中。

不过,那又怎样。

从来都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永远的朋友。大争之世,争的就是锱铢必较!

可惜的是,赵括虽然没有料想道信陵君会如此的狡诈,但对魏国的贪婪却还是早有所料。也因此,赵国使者奉命而来,也根本就没有想过真的能从魏国带走多少的粮食。

甚至可以说,赵国使者的前来,一是印证魏国的贪婪,以确定之后对魏的态度,二则是为了稳住魏国,让魏国不要去干扰赵国其他路途上的求援工作。

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国使者显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目标。

面对信陵君提出的种种条件,赵国的使者是能拖就拖,既表现得十分的愤慨,又有这些许的无奈,但最重要的,却是始终都不肯松口。

魏王和信陵君当然也是不急的,他们相信,寒冷的冬天会让赵王和他的使者做出妥协。甚至魏王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再给赵国加点价了。

倒是信陵君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开一次价,还能说是迫不得已,坐地涨价,那就只能是落井下石了,这是要把赵国往死里得罪的节奏啊。

赵国的使者虽然每日必往魏王宫中与信陵君府邸数次,表现出了他应有的焦急的状况,却始终坚守着底线。自然,他也根本无惧继续拖下去。

就在与魏国的谈判陷入了僵局之时,赵国另一员使者却是已经抵达了楚国如今的国都——陈都。

之所以名曰「陈都」,原因只是因为它曾经就是周朝八百诸侯中「陈」国的故都。

陈为楚灭,楚为秦欺,昔日陈国的国都成了如今楚国的国都,往昔称霸南朝的楚国,如今却是只能仰人鼻息而苟活,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这些跟前来求援的赵国使者却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依旧是高规格的接待,依旧是隆重的宴席,不过与魏国所不同的是,楚国可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酒才刚刚过了三巡,楚王便已出言询问了赵使的来意。

赵国使臣当即将来意禀明,楚王闻言也是一惊,没办法,楚国还需要赵国继续吸引秦国的注意力,自然,赵国的

倒下,对楚国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没有二话,当即便向赴宴的众多世家大族们伸出了手。

因为楚国特殊的政治体制,更类似与分封的制度,拿到现代,更像是股份制的合作公司。

王族就是这个公司最大的股东,而其他大大小小的家族,则是各个层级的小股东。如今到了公司重大决策的时候,自然也需要诸多的家族一起面对。

不舍是肯定的,但赵国刚刚给了楚国那么大一块利益,说什么不能让赵国使者空手而归啊。毕竟来年,楚国还需要依靠在赵国身边共抗暴秦。

当即在「轮值ceo兼董事」,楚国国相昭姓一族的带领下,各路大神也纷纷开始慷慨解囊,表示愿意为赵国提供粮食。

唯一的问题是,这诸多的家族,想要收集齐整,显然需要不短的一段时间。

楚王倒也没有玩什么弯弯绕,当即表示,以十万担为基准,一旦凑足了这个数量,便向赵国运送而去。

对于如此慷慨且直爽的楚王,赵国使者那还有啥说的,当即便是饮甚。

几乎没有耗费什么口舌,也没有耽搁什么时间,赵使的楚国之行便宣告成功。

可惜的是,楚王虽有心交好赵国,粮食却不能像信鸽一般直飞赵国。

不过,这显然也早在赵括的意料之中,几乎就在出使楚国的使者与楚王饮甚之时,出使齐国的使者也已经到了临淄。

与之前的两国使者所不同的是,齐王既没有安排重臣前去迎接,也更没有安排什么隆重的宴席。

看齐王对自己的态度,赵使就知道此行必然不易。

不过,面对这样冷淡的态度,赵括倒也早有第二手准备——钱帛!

是的,钱帛,大量的钱帛。这钱帛却不是贿赂齐王和齐国大臣用的。

赵使在安顿下来之后,随即就做了两件事情,一是递上国书请求觐见齐王,二则是将几乎所有的人手撒了出去——买粮食!

是的,赵括的后手,便是买粮!

都说洛城为天下之中,曾是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就是曾经隶属于宋国的陶邑能与之媲美,而在这两者之下,最为繁华的地区,却既不是秦国的咸阳,也不是魏国的大梁,而是这齐国的临淄。

临海吃海的齐国,有着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

渔业倒在其次,关键是这盐,这可是好东西啊!更是不可或缺之物。

也就是凭着这盐业,才让齐国在连丢七十二城,几近灭亡的情况下,依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恢复了国力。

也因为这盐业,让整个齐国都蒙上了一层商贾味。

齐国精锐——「技击之士」,也是战国四大强兵「魏武卒、秦锐士、赵边骑、齐技击」中,唯一的一支雇佣兵队伍。

齐国之成,在其利丰,齐国之败,亦在其利丰也。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如今的临淄,在洛城被毁之后,却是越发的繁华了。越是繁华的地方,粮食,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