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与平原君同步行动的,还有因为拘拿楼昌而名声大燥的虞卿。
当然,虞卿所负责的乃是同属三晋的韩、魏两国还有一个局外人的齐国,这三个国家,无论是外交的重要性还是外交的难度方面,都比平原君的燕、秦、楚国三国要低上不少。
是的,在前往楚国的驿馆之前,平原君已经跟秦、燕两国就停战罢兵的事宜又谈判了数个时辰,这才定下了草约。
而虞卿这边,就是要趁着平原君将秦国使者给绊住脚的功夫,对韩、魏、齐三国进行攻略。这也是对虞卿能力的再度考验。
说是三国,但无疑,最重要的还是魏国一国而已。
先说韩之国,早被秦国给打废了,在失去了上党之后,它也彻底地沦为七国之中最为弱小的国家,没有之一。要不是一直由外戚势力影响这秦国的朝堂,恐怕韩国此时,早被灭了。
再说齐国,虽然五国伐齐,让齐国国力大衰,但田单连复七十二城之后,齐国依旧有着广袤的土地,背靠大海的盐业活动,也让齐国的经济在最短的时间里变恢复了活力。
但问题是,五国伐齐,伐去的不仅仅是土地、兵马、钱粮,还有田氏的心气儿。
可以说,在伐齐之后,齐国就再没有过要重新屹立在诸国之巅的想法,对于东边诸国的事情,那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不是燕国比邻着齐国,加上秦国使者的一力催促,齐国是真不想管。
因此,这两个国家,一个已经是个没气力的废物,另一个虽然有气力却没了心力。虞卿的目标也很简单:稳住就行。
面对齐、韩的使者,虞卿首先表达了对两国战队秦国的遗憾,随之以赵王的名义,对两国的行为表示了部分的理解。同时,希望两国在今后的国际国内大事之中,能够加强互相的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类似的遗憾事件再度发生。
两国的使者,也对此次的来赵事件表示遗憾和抱歉,同时也向虞卿表达了自己为人所迫的无奈,希望得到赵国以及赵王的谅解。并表示,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一定在坚持一个赵国的基础上,多加联络和磋商。
于是,双方的见面在一片愉快中得到了结束。
当然,这次的会见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可以说,日后该发生的还会发生,该跟在谁的后面完全取决于谁的声音更大一些、力量更强一些。
但总归,三国之间至少保持了表面上的和平。即便是表面上的和平,那也意味着,赵国不会因此迁怒甚至是进攻两国,而两国短期内也没有武装从众的意图。
显然,不论是赵国的虞卿,还是齐、韩两国的使者,都对这样表面上的和气很满意。
摆平了齐、韩两国,剩下的魏国,可就是重点了。
虽然这些年里,魏国也更韩之国一样,被秦国给欺负惨了,不仅丢了河西大片的土地,到现在,河东、河内的土地也丢了一空,原本的都城安邑也成了秦国的一座普通的城池。
但不得不承认,战国第一个变法的魏国,他的家底子还是要比韩之国要厚实得多。
即便被秦国拿下了这么多的土地,可魏国依旧有着大片的国土,比之如今的韩之国还要大了数倍不止。
更要命的是,魏国不像是韩国,把交通要道的上党郡都给丢了,魏国虽败,却依旧将秦国东出的崤函通道给死死地攥在了手中。
换句话说,秦国想要东出中原,要么就要北上跟赵国再来一场长平之战;要么就要南下,在纵横交错的水网和漫天的烟障之中,和楚国的土著们战到一起;要么就只能沿着崤函通道,一路东去,击破魏国而至中原。
前者要面对赵国,秦国如今显然并不想这么快遇到;
中者要在水土不服之地作战,秦人战力锐减,秦国自然也是不愿意的;
后者虽然也要攻破大关城池,却是秦人眼中最为简单的一条道路。
也就是说,秦国如果还想通过扩充地盘提升自己的国力,那么沿崤函通道东出,进攻魏国,或许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
可偏偏,因为长平一战,魏国被当日的上将军,今日的赵王给狠狠地摆了一道,虽然也是魏军无能吧,但到底还是让魏军给赵国火中取栗了。
近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却连一城之地都没得到,连带着信陵君在国内的声势都一落千丈,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说没有怨气那是不可能的,要让魏国把怨气撒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河内给他们。但,不用想,赵括肯定不会同意。
不说如今的河内乃是屯田的试验场,就算是赵国将这片沃土交给了魏国,他们能守得住吗?恐怕要不了几个月,好不容易拿下的河内郡就得重新姓了秦。
怨气出不了没关系,战国嘛,向来看的就是谁的拳头更大、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