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自古名将乃天成(1 / 2)

瓦剌和鞑靼既然已经不存在了,便需要找个法子来治理。

朱棣喊来了六部,军机处,让朱高燨也在一边旁听,“鞑靼和瓦剌,以后不能这么叫了,得想个名字,再就是,今后如何治理,如何发展?”

后面才是重点,一个国家内的,不能说长城内的天天吃肉,长城外的连汤都没得喝。

朱棣说了一段开场白,再说自己的主张,“鞑靼和瓦剌的人,所有的战士都不得留在本土,全部送到大明进行修路,若有不服从者,杀无赦!”

虽然有些不忍心,但朱高燨也觉得,这是最好的方式,否则会对大明人和军队造成威胁。

“是!”张辅领旨。

夏原吉问朱高燨,“殿下,那些逐水草而生的民族,他们养的都是牛和羊,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有吃的,有喝的?实现富裕?”

朱高燨道,“有交易才能实现富裕,先把铁路修好,要是他们的牛羊肉能够很快就运到大明来,不说卖到所有的地方,仅仅只是卖到几个大城市里,也能拉动不少经济发展。”

“所以,修铁路的事,是一定要尽快做!”朱棣现在最关心的就是修路的事,“铁路的便利,你们肯定都已经体会到了,从应天府到顺天府多快,火车运行起来也非常稳定,载货量也很大。先把铁路修过去,那边的羊毛多,大明内部的物资多,进行交易,将来看能不能为那边寻找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总之,也要做到旱涝保收。“

“还有云南,要把铁路往云南修,最好能够修到兰纳,阿瑜陀耶,让他们那些国家的人都帮着修铁路,但凡不愿意,朕来和他们谈!”朱棣豪气万丈。

哪能真的让皇上亲自去谈呢,那边都有总督,将圣旨递给总督就可以了,这是军机处的事。

“皇上,臣以为若是那些蒙古人愿意种地,也可以让他们进长城内种地,定居。”宋礼道,“幸好现在的地可以用机器来种,要不然,可真是种不完了。”

朱高燨道,“老宋,你想多了,一个常年养马放养的人,你让他来种地,不是糟蹋田地吗?若是老百姓没有钱买设备,就暂时先租赁,象征性地收点油钱,主要是不能让地给闲着。“

宋礼道,“地肯定没有闲着,若说种地的话,主要还是在犁地耙地上,现在都用拖拉机打田了,不管是水田还是旱田都用拖拉机打。拖拉机都下放到了县里,实在是忙不过来的,出个几文钱,就帮忙把田打了,这一点,四殿下放心。”

不管是皇上还是四殿下,总是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提前就为老百姓考虑很多,他们这些具体办事的人就不能不警惕。

好在,大明经过这么多年修生养息,人口一直在增长,老百姓手上一下子拿了很多地,很多人没日没夜地做事,积极性都很高,再加上生产效率提高了,打田和脱粒都用的是机器,并没有出现良田闲置的状况。

朱高燨说起蒙古的事,“北面那块地,说实话,产生不了多大的效力,但是,如果那块地的问题不解决,将来子子孙孙都不得安宁,过几年,他们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打一仗。”

“我的意思,那块地就叫蒙古自治州,选一个可靠的人出来,实现自治。把铁路修过去,平时他们有余力了,再修驰道,交通便利了,鼓励人过去做买卖,如果蒙古人想要到长城内来,也欢迎,他们可以来这边开餐馆,做买卖。”

“兵部商量一下,在北面多设卫所,确保当地的安全,用治理占城的方式来治理蒙古,他们现在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要老百姓们能够吃得起饭,他们就不会造反。”

朱棣很赞成,扫了臣子们一眼,“你们是怎么个看法?”

“臣等以为,四殿下的法子很好!”夏原吉带头道,“若是设置卫所的话,臣以为,可以在那些附近设置一些工厂,通过做工来安置那边的老弱病残,老百姓们的生活有了盼头,他们自然就安分了。”

朱高燨对宋礼道,“兵部设立卫所的地方,要将电话线接过去,我提醒一下,和南方工业大学商量,让他们派人协助你们去埋线路,将整个北方关键的地方牵电话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

宋礼想到了应天府的电话,的确非常方便,但想到要将电话线牵到那么遥远的地方,这将是一件多么大的工程,他顿时感觉压力好大。

兵部要考虑设立卫所的事,工部要考虑为卫所牵电话线,从延宁宫出来,茹瑺不知不觉地就和宋礼走到了一起,“若是电话线牵得好,卫所就不需要多派人,关键时刻,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联系附近的卫所支援,这省了多少事!”

宋礼道,“若是牵电话线,那就涉及到了电力,要在设立卫所的地方安装发电机,这些工程前期肯定很繁复,但从长远考虑,这些都是要提前打好基础。未来几年,我就好多和茹大人配合了。”

茹瑺笑着拍了拍宋礼的肩,“依我看,现在,工部可成了香饽饽了,哪里都要借助工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