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9章(2 / 2)

吏部礼部清贵,派系也最复杂。骆闻手腕不够,不能统合吏部成为真正的第一部。</p>

白湛抛砖引玉,“骆尚书在吏部熬了许久,这个节骨眼上致仕?”</p>

白隽:“去年杨胤叛乱,诸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战后吏部拖拖拉拉将近半年才将各地官吏补齐,本已饱受诟病。”</p>

“前不久吴七出征,一直催要官吏,吏部本职事务办不妥,反受参被吴七倒打一耙,将杀俘之事推到吏部身上。骆闻爱惜羽毛,为了满足吴七的胃口,将些微末京官贬去外任。”算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p>

白湛没想到原委如此简单,只有一条,时间错了。“外任?”</p>

白隽:“是啊!”长安与地方相比,一个天一个地,平白坏人前程,恐怕良心不安。</p>

白湛:“儿子打听到的消息,那些京官出发前不知要外任,但他们的官职早被订出去。”</p>

白隽闻言从凭几上支起身体,先放外任再补官是权宜之计。但将先看中官职上的人挪走,离京公干再外任,称得上“骗”。前后一颠倒,其心可诛。</p>

白隽嗤笑道:“挣扎这么久,还是挣不脱!”吏部尚书递辞呈,皇帝不可能马上批准,显得无情无义。少说得三次拖延数月,白湛都能探听到风声,离公开亦不远矣。</p>

骆闻递辞呈表明这些不入流的手段与他无关,但背一身骂名不冤。谁叫他是吏部尚书,他无能呢。</p>

白隽:“二郎如何知道?”</p>

白湛苦着一张脸,“杜长林,和晓棠一块困在武功山寨里的那位进士,在去文城的公干之列。”</p>

补充道:“长安诸衙司派出的官员,除了领头的,其他尽皆寒门庶族出身。”</p>

(/73441/73441396/19419376.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