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天,和朱元璋一起处理朝政后,朱棣才知道自家大哥有多么厉害,有多么不容易。</p>
朱元璋有些沉默,标儿英年早逝的事他知晓,但顾渊之前说是染病。</p>
眼下想来,自家交给标儿的事,是有些多了。</p>
“咱知道了,这内阁倒也可以考虑考虑!”</p>
朱元璋已经打算好,等回到洪武朝后,就和自家标儿商量商量这内阁的事。</p>
眼下倒不急那么一两天。</p>
“好了内阁咱知道了,这小子还有没有其他举措?”</p>
朱元璋继续发问,朱棣这功夫也回过神了。</p>
老爹这哪里是批判自己啊,这分明就是想要抄自己未来的制度。</p>
不过,这话他不敢说,眼下能知道未来自己设定的制度,他也打算对着抄。</p>
有答案不抄,那不是傻吗?</p>
顾渊点头,继续开口:“永乐初期,先是发布了大量恢复民生的政策,后又疏通漕运,保证边疆粮食无忧,此举大大推动了明朝的经济发展。”</p>
“最重要的是,因为觉得自己得位不正,在登基之初,永乐便命人修撰书籍,此书用了五年修撰而成,被称之为《永乐大典》。”</p>
“永乐大典,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编成后,又命人继续重修。”</p>
“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无不包罗其中。”</p>
“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仅目录便有十六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p>
“自先秦到明初,引用文献多达七八千种,其内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p>
“永乐大典,亦是近代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甚至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p>
“后世称之为,千古第一奇书。”</p>
说到这,顾渊不由的有些失落,可惜的是,这般厉害的永乐大典,到后世保存的已经很少了,大部分都因各种情况失遗了。</p>
“永乐大典,好名字,好名字啊!”</p>
朱棣已经决定了,等他过两天登基,年号就定永乐了。</p>
边上的朱元璋眉头轻挑:“顾小子,你说咱也修部书,咋样?”</p>
登基之后,朱元璋倒也下令过让人修书,但可没有《永乐大典》这般浩繁,眼下听到这千古第一奇书的名头,他瞬间便心动了。</p>
什么永乐大典,一点也不好听,不如叫洪武大典。</p>
“不是,爹你这?”朱棣有些瞠目结舌,儿子的功劳你也抢?</p>
“你小子什么眼神?”</p>
朱元璋瞅了朱棣一眼,撇了撇嘴:“这书你现在修了吗?”</p>
“咱修个洪武大典,跟你永乐有什么关系?”</p>
说话间,老朱朝着顾渊看了看,瞧着对方说完话突然情绪不高,连忙便跟着问道:“小顾,你咋了?”</p>
顾渊回神,看着两人叹了口气:“后世的永乐大典,原本已经遗失了,副本,也只剩下寥寥无几,我只是有些可惜。”</p>
“可惜什么,等咱修好了,直接送你一套!”朱元璋拍着胸脯大气开口。</p>
朱棣不甘示弱,跟着附和:“顾兄,我也送你一套!”</p>
这话一开口,顾渊顿时反应了过来。</p>
是啊,自己都到大明了,还愁看不到永乐大典?</p>
现在的朱棣没有,但他锚定的时空可不止一个大明,这边没有,另一个永乐那边,一定有!</p>
顾渊决定,抽个时间过去,一定得搞到一套永乐大典。</p>
“顾兄弟,未来的我,还做了什么事?”</p>
知晓了封狼居胥,永乐大典,此刻的朱棣算得上是百爪挠心,对于未来的自己充满了好奇。</p>
听到这话,顾渊索性一股脑全部开口。</p>
“永乐三年,朱棣第一次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就是你现在身边的太监马保!”</p>
“而郑和下西洋,从永乐初期,一直到宣德时期,一共七次。”</p>
“每一次的规模都极为庞大,是有史以来华夏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p>
“后世称其为,郑和七下西洋。</p>
郑和亦是成为了正史上鼎鼎有名的三宝太监,其七下西洋,远航大明洋和印度洋的举动,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有异曲同工之妙。”</p>
“七下西洋,也被称之为海上的丝绸之路。”</p>
“此举,不仅仅宣扬了大明的国威,更是大大开发了大明的经济,贸易,甚至于与各国交邦。”</p>
“自此,天下九州四海,皆知大明,大明也因此达到了万国来朝。”</p>
——</p>
(/20755/20755720/15621841.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