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还要再回来吗?</p>
答案毋庸置疑是否定的!</p>
城里的人看山乡,会觉得这里一切都很好,但只有长久生活在山乡的人,才明白生活在这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p>
山里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扎根城市,必然都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既然离开了,那么便没必要再回来。</p>
可以不忘本,可以年节时回来看看,但不必再在山里生活。</p>
因为城市和乡村,无论是在任何时代,都有这样一道虽看不见却鲜明的壁垒。</p>
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抑或是生活便利程度,二者之间的这道壁垒,都是无法逾越的。</p>
城市里的孩子出生之后,便能接受到好的教育,便能看到更开阔的世界,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世界上发生的新鲜事,能够见到更多的大场面,变得自信;但山里的孩子所能想到的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京城,学的外语也是发音不准,在见到陌生人时会变得无比羞涩。</p>
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差异,甚至很难去修补。</p>
同样的,城市里的老人也能够接收到更好的医疗水平,甚至还有更多福利,退休金的水平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p>
说的刻薄一点儿,哪怕是遇到了那种意外性的死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赔偿标准都是不同的。</p>
生来都是人,难道谁比谁的命更贱吗?</p>
所以,杜天林的这番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实际。</p>
只是,这样的话谁都可以说,但惟独作为一镇之长,或者是一镇书记的人不能这么说,你要说的是,要拉低城乡差距,要让家乡越来越好,吸引年轻人回来扎根。</p>
哪怕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句空话和假话,可是,还要把口号喊的响亮无比。</p>
因为,这才是为政者。</p>
杜天林能写出笔记本里的这番话,可以想见,他的工作方针会是什么,必然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大劳动力转移,这样的行为,确确实实能够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也能够让更多下一代人走出大山,可是,这样的行为,他的上级会喜欢吗?</p>
这是一种无法呈现出的政绩,甚至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赞扬的工作!</p>
陆涛继续翻阅着杜天林的工作笔记,一件件,一桩桩,写着他各种工作思路。</p>
甚至陆涛还发现,杜天林其实并不是没有政治智慧,每做一件事时,他能够在笔记里写出来如何才能做出让上级喜欢,呈现出政绩的举措,可是,最终他所选择的,还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老百姓的最大利益出发的举措。</p>
毋庸置疑的,杜天林在老百姓的心中肯定是一位好官,可是,在他的领导心中,他必然不会是一位好下属。</p>
哪怕他表现的无可指摘,可是,他的领导们也不敢轻易用他,因为他们会担心,如果他们在谋求政绩时,杜天林却因为实情站出来同他们唱反调,那该如何是好?</p>
这诸多一切便让杜天林这么多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提起他,没有人会说他一句不好,可是,偏偏就是升不上去。</p>
甚至陆涛都怀疑,如果没有赵颖的举荐,他不来走这一遭,等待着杜天林的,只怕会在正科级的岗位上一直兜兜转转到退休,甚至退休之前都解决不了副处级待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