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归家之路(1 / 2)

黑龙江,一个农民击打屋檐垂下来的高粱,一条大蛇咬住了他的拳头。</p>

石家庄,一位教师在剧院里打哈欠,一只壁虎正好掉落进他的嘴巴里。</p>

浙江,一个演员哼着歌曲走在小路上,有只蛤蟆蹲在路中间,他迈步跨了过去。</p>

群众演员杨小凡不小心踩中了两个绳套陷阱,两只脚被套住,拉向空中,死状极惨。</p>

杨小凡扮演最多的角色是日本兵,没有台词,一天要“死”好几次。杨小凡有时会和朋友交流演技,他说,扮演鬼子,越猥琐越笨拙,导演越喜欢。进村扫荡时要弯腰走路,看见花姑娘和村里的鸡鸭要露出垂涎欲滴的表情,战斗时必须惊慌失措狼狈逃窜,总之要表现出鬼子弱智的一面。</p>

朋友说,我们被这样一群弱智和笨蛋打了8年多,我们岂不是更……</p>

中国军人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俊杰英灵,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p>

无论国共,所有为捍卫祖国尊严征战沙场的军人,都值得尊敬。</p>

曾有一位八路军士兵委托老乡给父亲寄了一封信,信中没有文字,只有几粒玉米种子。那一年,父亲和儿子准备在地里栽种玉米,儿子却没有回来,战死沙场,只有几粒玉米种子寄回了家。</p>

八百陕西籍的军人,被日军逼到悬崖边,弹尽粮绝。他们面朝陕西,跪天,再跪爹娘,唱着秦腔,宁死不降,跳进滚滚黄河。</p>

据一个老人回忆,那几句秦腔是这样唱的:</p>

两狼山,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p>

何卫国总是不能忘记那个清晨,他离开了母亲,离开了自己的村庄。</p>

14岁的少年,挑着担子去犁地,却被鬼子抓去建造炮楼。他半夜逃跑后,村庄已经毁于战火,他也不敢回家,恰好遇到一队溃散的国民党军士兵,他就哭哭啼啼地跟随着队伍一路前行,后来参军打仗,颠沛流离,从此以后,客居台湾几十年,一生飘零……再也没能回家。</p>

逃难的时候,这个孩子一直在挨饿。部队停下来吃饭,也会给他一点。更多的时候,他只有去捡剩饭。日本鬼子让他感到恐惧,他只知道自己跟着部队会很安全,他不停地走,不知道身在哪里。在一个县城,他捡到一张中国地图,每走一个地方,就在上面画一个圈。这些圆圈连在一起,就是一幅逃难的路线图。</p>

有一天,一个军官对他说:“孩子,你怎么老跟着我们,你走吧,回家去。”</p>

何卫国说道:“我家被鬼子烧了。”</p>

军官说:“鬼子烧了你的家,你就要杀鬼子。”</p>

何卫国说:“我要一支枪。”</p>

军官说:“拿上这支枪,你就是军人,你必须给我战斗到最后一刻。”</p>

炮火隆隆,子弹呼啸,战争结束了,弹坑上建起了住宅区,子弹朽烂在泥土里,上面长出了野花。何卫国随军去了台湾,他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那些年,尽管神志模糊,但有一些关于家的细节永远无法忘记。</p>

如果靠近他的嘴巴,能听清楚他念叨的是这些词语:丝瓜花、池塘子、石榴……</p>

他还记得,老屋的土墙上爬满了丝瓜,开着黄色的花,院里有个石磨,窗棂上的纸裂开了。他的童年时期,总是穿着破棉袄扒在土墙上,看着门外结冰的池塘,还有池塘边的老槐树。母亲穿着带补丁的裤子,从槐树下走过来,把一个咧嘴的石榴塞到他手里。</p>

那是有关母亲的最后记忆,他还记得母亲当时的表情以及动作。</p>

没有人知道,有一年中秋节,这个精神病院里的老兵看着桌上的石榴和月饼,为什么突然流下了眼泪,像个孩子似的号啕大哭。</p>

有些记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恰好相反,越久越清晰,如同窗边的弯月,时时勾起往事。</p>

何卫国康复出院后,常常参加老兵聚会,聚会的主题基本是讲述同样的故事。对于战争,那些台湾老兵并不愿意多谈,更多的话题是对故乡的怀念。</p>

故乡,一个魂牵梦萦的词,只有在外的游子才能深刻体会什么是故乡。</p>

出于历史原因,再加上这些老兵年岁已高,很多人都回不了家。葬我于故乡——这是很多台湾老兵的遗愿。有个83岁的老兵,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语言能力丧失,终日坐在一把木椅上,他唯一会说的一个词就是:回家。他的遗愿是将自己的骨灰撒在老家的麦地里。</p>

两岸通航后,有一次,同乡聚会,一个探亲的老兵从大陆归来,带来了三公斤泥土。</p>

许多老兵脸上的神情都显得很紧张,大家像小学生一样规矩地坐在一起,没有人说话,甚至没有人大声喘气。他们如同参加一个庄重的仪式,每人分得一勺泥土。有的老兵将泥土视为珍宝,锁在保险柜里;有的老兵把泥土放在茶壶里,喝掉了。</p>

故土难离,也许,他们此生再也无法踏上家乡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