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提前半天完成任务(1 / 2)

接下来的日子,真是“拼了”。</p>

所有人都热情高涨,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到这项“千秋功业”中去。</p>

工作到第二天,数理组的老师们就开始庆幸。</p>

他们这两个组有刘组长,真是太好了。</p>

刘弘毅没有搭理基础知识那一块,那不用他操心。数学组和物理组,集中了楚州一中和其他学校最优秀的老师,他们有完整的备课资料,可以轻轻松松把重点圈出来。</p>

刘弘毅贡献的,是自己的高考经验。</p>

毕竟目前整个国家,也就他一个人“参加过”77年的高考。</p>

老师们的经验,都来自于十年前。</p>

高考是从1966年停止的。</p>

而且还很难找到完整的十年前高考试卷。国家肯定有,但楚州没有“收藏”。只能让参加过历年高考的人,凭记忆一点点地写。</p>

还不保真。</p>

因为记忆是会出现偏差的。</p>

刘弘毅主要负责应用题这一块。</p>

他也没办法记得所有的数学物理试题,但大方向还是记得的。</p>

刘弘毅虽然没打算完全打开“超级作弊器”,可是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还是会不知不觉间受到记忆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带着一定的针对性。</p>

所以他编写的应用题教材,是最系统化的。</p>

这还不是最重点。</p>

最重点是他所有的解题方式都是经过优化的,是后世五十年的进步和结晶。</p>

这样的“作弊”,刘弘毅认为很有必要。</p>

因为靠他一个人去推广这些优化模式,明显力不从心。</p>

只有变成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广。</p>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科学思维的创新和传递。或许未来世界的大科学家,就隐藏在今后这几年的考生之中。</p>

楚州地区开了这样的先例,刘弘毅可以肯定,今年冬天的高考过后,楚州地区如果成绩突出的话,他们编纂的教材,一定会流传开来。</p>

因为第二次高考,就在1978年的七月份,和第一次高考,相差只有半年。</p>

以目前这个社会的信息传递速度和物流速度来看,明年一样会缺高考的补习资料,尤其是高质量的补习资料,更是奇缺无比。</p>

大了不敢说,这些资料至少会在整个静江省内“爆火”好几年。</p>

加上刘弘毅年轻,精力充沛,记忆力超强,他一个人的工作量,抵得上好几个资深教师。</p>

在亲眼见识到刘弘毅编写的教材之后,不管原先对他是真服气还是假服气的那些老师,都真的服气了!</p>

关键刘弘毅还抽时间去指点了一下政治组,语文组和外语组的编纂工作。</p>

特别是外语组。</p>

现阶段,好的外语老师太缺乏了。</p>

可以毫不谦虚地说,目前在楚州地区,外语水平最高的,应该就是刘弘毅。</p>

得亏谭德喜老师不在这里。</p>

老谭头要在,一定揪住刘弘毅:楚州一中那个教你英语的老师呢?你给我交出来!</p>

说,你这个M87星云的咸蛋超人,为什么要来太阳系?</p>

刘弘毅唯一能忍住没“泄露”的大题目,就是作文题。</p>

1977年高考,静江省语文试卷作文题目:心中有话向党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