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李邦华致仕(2 / 2)

他要尽可能地多看两眼,因为李邦华马上就要致仕了。</p>

李邦华身穿大红朝服,头戴乌纱帽,缓缓向前半步躬身施礼:“陛下...臣已是七旬之身,目不能视耳不能听,无力继续担任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之职。”</p>

“请求辞官归乡,望陛下恩准。”</p>

朝堂上响起一片议论声。</p>

议论过后,崇祯表态要挽留。</p>

李邦华推辞,崇祯再挽留。</p>

李邦华再次推辞。</p>

再一再二不再三,做完这个面子工程后,崇祯叹了口气:“既然身体确实无法继续胜任,朕就准了阁老的请求。”</p>

“谢陛下隆恩。”李邦华再次施礼。</p>

崇祯接着问道:“李阁老离任后内阁首辅之位会空出来,阁老可有推荐之人?”</p>

“臣举荐范景文担任内阁首辅。”</p>

“那就依阁老之言!”崇祯点头。</p>

“即日起李邦华卸任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之职位,首辅之位由范景文接替。为表李邦华之功绩,朕决定加封李邦华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荫其孙为中书舍人,并赐金万两。”</p>

光禄大夫和太子太保都是名誉职位,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不用上班,还能领朝廷俸禄。</p>

荫其孙为中书舍人的意思是,直接给李邦华的孙子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以表彰李邦华的功绩。</p>

这种行为又称“荫子”,是一种政治特权,也是明代选官的一种方式。</p>

旨意下达后朝堂震惊。</p>

崇祯不但给足了李邦华荣誉和面子,还从物质上给予赏赐。</p>

可见李邦华在崇祯心目中的重要性。</p>

李邦华高兴地老泪纵横。</p>

李邦华离任后,范景文出任内阁首辅。</p>

问题紧随而至。</p>

范景文此前不但担着工部尚书,还兼着礼部尚书。</p>

现在又当上了内阁首辅,公务太繁忙。</p>

为了减轻他的压力,崇祯将南京礼部尚书黄锦调到北京,接替范景文礼部尚书一职。</p>

兵部左侍郎王家彦升为兵部尚书,并进入内阁。</p>

整个京师朝堂权力悄然之间发生了变更。</p>

李邦华辞官归乡的第二天。</p>

李邦华占据了崇祯十七年邸报的头版头条。</p>

上面记录了李邦华所有的功绩和成就,犯的错一点也不提。</p>

崇祯用这种方式告诉官员们,只要踏踏实实好好干,名誉和金钱都会有。</p>

大明朝堂权力更迭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p>

官员们心里开始浮躁,无心政务。</p>

尤其是此前站队李邦华的官员,现在李邦华已经离任,他们必须寻找新的靠山。</p>

六部尚书,内阁阁臣是他们的首选目标。</p>

崇祯没有反对,而是对此持默许态度。</p>

自保是人的本能,强行阻拦反而会适得其反。</p>

年关前。</p>

锦衣卫将本年最后一批香皂送到各地商人手中。</p>

货物中除了香皂,还有一台织布机。</p>

清点完香皂数量后,南直隶商人董巨指着织布机问道:“张大人,这织布机好像和我见过的不一样。”</p>

锦衣卫千户张同敞淡淡笑道:“确实不一样,这种织布机织只需一人操作即可,而且织的布又宽又快。”</p>

“哦?”董巨来了兴趣,“张大人能否派人演示一番?”</p>

“是啊张大人,能演示一遍吗?”其他商人纷纷说道。</p>

“当然可以,不过现在不行,因为缺少一个关键零件。三天后你们还来这,届时我会让人演示一遍。”</p>

(/15681/15681431/2314834.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