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制造局和研究院(1 / 2)

陈必谦不敢做主,将工部其他人召集在一起低头商议。</p>

焦勖和汤若望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焦点,作为技术性人才,两人的观点很快将其他人说服。</p>

“陛下,以工部目前的制造能力,每月最多造一千支鲁密铳!”</p>

“立刻安排人制作!需要多少钱直接告诉王承恩,朕从内帑拨款。同时派些工匠去兵仗局,把制作的详细流程教会内廷太监。”</p>

“记住,质量和数量缺一不可!”</p>

“臣等遵旨。”</p>

崇祯安排完工部的工作后,旋即想起一个问题。</p>

事关科技!</p>

明代的科技水平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由于满清入关后先是大肆杀戮人才,随后搞各种形式文字狱,导致科技水平倒退,满清开始落后于世界舞台。</p>

既然他穿越了,就要系统性的解决这个问题。</p>

他盯着工部左侍郎陈必谦,问道:“陈侍郎,为了解决工部粗制滥造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朕有个想法。”</p>

不等陈必谦询问崇祯直接说道:“朕打算成立两个新部门,一个是制造局,另一个是研究院。”</p>

“两个部门都挂在工部名下,京师是制造总局和研究总院;各地是分局和分院。”</p>

“制造局和研究院,网罗天下能工巧匠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开矿,炼铁,铸造,制造,算学,医药,农耕,天文,地理等人才,统统招进来。”</p>

“普通匠人去往制造局,负责制造朝廷需要的东西。俸禄有底俸和奖俸,质量没问题的话造的越多奖励越多,上不封顶!”</p>

等等...</p>

朝廷的差事还能这样干?</p>

陈必谦感觉自己的脑子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晃了晃脑袋继续听。</p>

“有想法的匠人和学者去往研究院,根据他们现有的技术,研究新技术和新东西。教徒弟写书,让这些知识传承发展下去,让后人学习并发扬光大。”</p>

“有他们带头,我大明的人才将如天上的星辰,浩瀚璀璨。”</p>

工部众人面面相觑。</p>

陈必谦眉毛皱了皱,犹豫片刻后才说道:“陛下,我朝有制,匠不离局、匠役永充,凡被编入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脱籍匠籍。陛下此举,怕是有些不妥...”</p>

陈必谦说的没错,不止是明代,其他朝代的匠人大部分都是世袭制,虽然被免除了徭役,但活的没有尊严。</p>

不但会被当成物品赏赐给藩王勋贵,而且婚配嫁娶都受官府管制。</p>

没有话语权,社会地位非常低。</p>

崇祯想了想:“匠籍不能废除,否则我大明的技术会流落出去。这样吧,提高匠人待遇,免徭役,婚丧嫁娶的费用皆由朝廷负责。”</p>

陈必谦觉得没什么问题,随即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陛下,匠人们凭手艺吃饭,行里有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就算有些匠人愿意到研究院任职,也不会把他们掌握的东西写下来,或者教给别人。”</p>

“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朕的研究院需要焦勖和汤若望这样的人才,不是来人就能随便进的。”</p>

“不过...为了防止研究院的人出工不出力,你们需要制定考核目标。具体的细节你们工部和内阁仔细商议,议定后上题本,朕批红。”崇祯提醒道。</p>

陈必谦和工部众人心中巨震,对眼前这位大明皇帝愈发佩服。</p>

他的想法看似天马行空,但细想之下会发现解决了很多问题。</p>

尤其是匠人粗制滥造,造的慢,磨洋工等问题。</p>

而研究院解决的是技术传承和发展。</p>

简直完美!</p>

陈必谦带着工部众人躬身施礼:“臣等遵旨。”</p>

安排完工部的工作后,崇祯想起一件事,急匆匆往皇城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