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太祖朱元璋为了笼络文臣,采用了元朝的做法,开创了“荫叙”,到了洪武十六年,荫叙的标准固定下来:“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予以世其禄,后乃渐为限制,在京三品以上,考满著绩方得请荫。正一品子,正五品用;从一品子,从五品用;递降至从五品子,从九品用;正六品至从七品子分荫上、中、下三等未人流职内叙用。”
简而言之,荫叙的标准就是降八级荫叙,就算是正一品的三师三公,最多荫叙两代人,之后就泯然众人矣。
但能到三公三师的人,一朝也不过几人而已。
文官怎么可能甘心?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过得好一些,文官就开始各种捞!当然了,他们捞的方式有明有暗!
文雅一点的,给人提个字、画幅画,收取点润笔费;又或者买个破碗碎坛子,美名其曰古董,转手卖给一些想攀附自己的人;还有些人,攒个夫人麻将局……
稍微不收敛的人,就利用职*权,勾结同伙,盗窃国家税收、赈*灾款项,或者巧立名目征规定外的赋税等,然后再贪墨下来。比如太祖年间户部侍郎郭桓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隐匿浙西秋粮两百五十万石,同时还向农民征收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赋税,总额高达两千四百万石,朝野震动!
还有一种最无法无天的方式,就是官场上的强盗,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利,或是欺男霸女,或是直接侵占富商百姓财产,给人安排个罪名,将人下狱,然后将别人的财产搜刮一空。
因此,文官从来不在乎谁当皇帝,因为换了谁当皇帝,他们的家族也无法延续荣耀,只能重新通过子孙的努力奋斗,再续辉煌。
所以,朱高炽吃亏就吃亏在这里,文官们不会为他摇旗呐喊,他们推朱高炽上台的主要动因,是为了给皇帝立规矩!
对,你没看错!
就是给皇帝立规矩!
什么立嫡、立长、立贤、立爱,要讲道理的话,每个都有道理!
嫡子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吗?长子就低人一等……
要想找漏洞,文官们引经据典,绝对能一千个理由支持自己立论,然后再找出一千个理由,反对其他的方式,但文官们不会这么做。
他们选择了嫡长子继承制,即要求皇帝立嫡长子为继位之君。因为这个标准最明确,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因为立储,而产生不必要的斗争。
立储的斗争可能动摇国本、也可能毁灭王朝。如果发生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文官就会有生命危险……
文官只要把这个规矩给皇帝立好了,就不用卷入朝政,安安稳稳的贪就可以了。
皇帝难道不知道官员会贪吗?当然知道!
但皇帝有什么办法呢?
杀人吗?
强如牛人朱元璋,文官贪墨六十两以上,就剥皮实草。一辈子杀人杀得血流成河、人头滚滚,大明的官员不还照样贪?
这既是制度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
所有的屠龙少年,终将成为恶龙,这个道理,是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在监狱中询问纪晓岚,古往今来有多少清官,有多少贪官?纪晓岚回答,贪官如恒河沙数,清官如凤毛麟角。
那些士子在参加科举前,哪个想着去当贪官了?大多数人读书的时候,都是心怀梦想,有朝一日,为官一任,父母一方。
为什么一当官后,就立马变了嘴脸?
其中缘由,其中缘由不足为外人道,你懂得。
这些都是题外话,咱们回归正题。
土豆的推广,肯定不会一蹴而就,没个五年的功夫,根本不会有任何成效。这就涉及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先给谁,后给谁?
可以肯定的一点,谁先拿到土豆,谁就有先发优势,能够做出成绩!
现在朱高炽掌握了这个决策权,那么朝廷中的官员,必然想尽一切办法,与朱高炽交好,向朱高炽靠拢,朱高炽身边就会有很多支持者。
李云睿之所以说朱高炽稳了,就是因为朱高炽可以通过推广土豆,累计威望,与汉王势均力敌了。
李景隆接下来的的一句话,差点把李云睿吓尿了,“为父从中协助太子……”
“协助?怎么协助?朱老四这是准备把我们老李家往绝路上推吗?”李云睿有种想掀桌子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