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时间推移,蒙元势力被打残后,大规模的战斗停了下来,大明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尤其是大明内陆的卫所,长期不参加战斗,疏于训练,天天光在地里干活,大大拉低了整个军队的战斗实力。
靖难之役中,朝廷的军队和朱棣的军队开片,屡屡出现败绩,这就是其中原因之一。
朱棣带的兵是燕王三卫和宁王三卫,都是边军,百战老兵;而朝廷的军队,大都是刚从地里拉出来的泥腿子,所以朱棣常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如果士兵生一个儿子,或许还好说,等自己死后,儿子顶上去就可以了。但中国人向来希望多子多福,谁不想多生几个儿子,开枝散叶?
但军户制的执行,就让士兵们遇到了这方面困扰,一个儿子顶上去当兵,其他儿子啥事也干不了!为啥?因为大明不允许改变户口性质,军户就永远是军户,哪怕你读书,考上状元,你的身份也是军户。
军户除了在卫所屯田,是不允许拥有自己土地的——只有民户才有自己的土地。
因此,对军户来说,儿子多了,反而是个大麻烦。
很多军户为了自己的孩子,只能做了逃户,逃户有两种,一种是逃入深山,过世外桃源的日子,但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吃穿住用行,仅凭一家人怎么可能全搞定?二是投亲靠友或者投到豪强之家,卖身为奴。
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让那些当不了兵的儿子,独自当逃户?明朝对逃户的处罚非常严厉,一旦发现逃户,家人可能会被牵连。一个人逃和一家人逃,下场是一样的。是你,你怎么选择?
因此,这就造成了另外一个弊端,卫所中的士兵,不是齐装满员,但发俸禄和装备时,是按照齐装满员的数量发的,那么这些空额就成了武将们的一大福利。倒了明朝中后期,天下各地统兵之将,无不捏浮报军籍以冒领粮饷,按实核计,一般实存的兵数不到在册人员的十之六七,严重的十之三四。
这些弊端,在场所有人心里都门清,但大家彼此之间都保持一种默契,不会把盖子揭开。毕竟,吃空饷这种事,真香!
今天李云睿突然提出这个话题,让在场的人都感到诧异,尤其是武将和武勋。
tnnd,空饷这点钱,李云睿是看不上,因为他家有钱,除了朝廷,全大明就属他家有钱,连皇帝的内帑都没他家钱多。但这些空饷对于在场的武勋、武将来说,那妥妥的就是横财。
一个卫所就算有两百人,一年下来也就有两千四百两。一个卫所这么多,十个呢?一百个呢?大明两百万军队,有四百多个卫所。
能站在朝堂之上的武勋和武将,哪一个手里不掌握十几、二十几个卫所的统辖权?就算分自己一、两成,一年也有个万把两银子拿,现在李云睿如果把这些事抖出来,那就是准备砸武将和武勋的聚宝盆。
李云睿当然不屑于针对武勋和武将,吃空饷、喝兵血、谎报军功、杀良冒功、倒卖军需、虚报开支这种事,在任何朝代,都无法杜绝。哪怕强大如信息时代实力蛮横的美军,都无法免俗。
李云睿针对的军户制,严格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大明的户籍制度,朱元璋登基后,以“辩贵贱、正名分”为宗旨,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按照职业把大明百姓分为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儒户、驿户等;还有贱籍,比如九姓渔民、乐籍、胥民、堕民,这类人世代操持贱业,永世不得翻身,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
这种户籍制度的实施,有一定的积极性,比如劝课农桑,组织生产、恢复农业生产和恢复经济;兴修水利,治理灾害;组织收取赋税和征发徭役。
但李云睿是非常反感这种操蛋的制度,一是这种制度限制了百姓自由迁徙的可能,未来将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二是生而为人,何来贵贱之分?就算皇帝高高在上,那又如何?凭什么不能凭自己本事,实现阶层跃迁?